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于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位于文化底蕴深厚的三国古城河南省许昌市,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研究所2005年11月份正式成立,由许昌学院副校长、河南省应用化学重点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郑直教授负责组建。经历十年的发展,研究所渐渐走向成熟,构建了化学、物理和材料等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并确定了以微纳米结构储能材料的设计与构效关系、光电转换材料微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器件性能、光催化材料的微纳米结构设计与催化机理为主要研究任务,以为国家材料科学领域贡献实质性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为发展目标。
依托河南省应用化学重点学科(第七批、第八批)、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微纳米能源材料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微纳米结构与应用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加表面微纳米材料合作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不断整合学术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实验室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互补、年龄结构更趋合理的研究团队。团队现有固定研究成员40名,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在内优秀学者多名。2012年研究团队被评为河南省“微纳米结构与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实验室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顾问,对团队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进行指导。此外,还聘请了20余名包括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在内的兼职教授。实验室已建成360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拥有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等在内的价值2800万元的仪器设备。固定研究人员先后承担和完成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主持省杰出人才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在技术创新上,固定成员共申请相关领域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20项已获授权。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先后在J.Am. Chem. Soc., Energy & Environment. Sci.,Chem. Commun.,J. Mater. Chem., Biomaterials, Nanoscale,Chem. Eur. J. 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JCR一区论文40篇,二区论文60篇。研究论文多次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一等奖。
实验室在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许昌金欧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许昌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及河南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等开展技术合作,共同进行技术难题攻关等。2012年12月,实验室与中原电气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河南省产业聚集区产学研共建工程研发创新平台暨“河南省微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按照整合积聚创新资源、加强协作开放共享、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原则,发挥双方优势,加强关键技术供给,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2014年,由河南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委托开发合作的项目“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在钧瓷釉中的应用与产业化”获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批准,双方在新型钧瓷釉层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由许昌学院牵头,与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的超硬材料制品协同创新中心也在有序的建设中,重点进行新型超硬材料制品的研发以及超硬材料领域技术难题攻关,通过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机制,为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提升、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今后,实验室将继续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广泛吸收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来实验室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逐步提高实验室在全国的知名度,使之最终成为具有国内先进实验条件和管理水平、跻身学科研究前沿、出高水平成果的研究基地。